住朋网住朋网住朋网住朋网
地图找房预约看房
您的位置: 住朋网>资讯>深圳> 高房价下,香港如何解决基层市民住房问题?深圳是否会跟进香港?

高房价下,香港如何解决基层市民住房问题?深圳是否会跟进香港?

作者:admin2019-08-15 10:00反馈/举报

*近香港话题不断...

香港近期屡屡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但能抛看政治成见,从香港民生问题着眼的角度,却相对少见。


香港

大国思维 | 国际城市

中国内地人对香港的评价比较奇怪,容易呈现左右两极,难有中立客观。在九七之前,很多内地人以仰视的态度看香港,追捧TVB港剧、宝丽金流行曲、武侠小说以及各种服装发式时尚。

而九七之后,情况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内地乘着入世大势,经济快速发展,深圳开足马力追赶香港,内地富豪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香港发展的脚步开始放缓,越来越多内地人去香港旅游、扫货,前些年内地富人横扫香港爱马仕、百达翡丽、周大福等,让香港人目瞪口呆。


随着去香港的内地游客越来越多,内地人对香港的了解增加。越来越富有的内地,对香港的崇拜快速下降。自由行促使大量内地人涌入香港,两地矛盾愈演愈烈,港府只能通过立法来制止一些行为,比如奶粉限购、打击水客、降低深圳通行证入港次数等。

两地矛盾爆发后,媒体喜欢添油加醋激发国民情绪,这样一来内地与香港的情感,再也回不到过去。两地人其实对对方都不甚了解,但都喜欢用情绪化的语言与非理性的思维来看待对方。当香港**品、房子被内地人买下,港岛山顶开始讲国语,内地人对香港逐渐产生了一种俯视感。从仰视到俯视,不过十余年时间。

*近这一两年,尤其是去年深圳GDP首超香港,使得不少学者大谈香港问题,鼓吹深圳。

有趣的是,不少学者对香港的认知与研究,与新闻编辑差别不大。对香港的认知,多数来自香港影视剧、走马观花的自由行、“棺材房”、“蝗虫论”等新闻报道、经不起推敲的经济数据,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盲目自信。大致言论是香港颓了,被房地产绑架了,云云。


很多人批评香港,说制造业衰落了,整个城市只剩下房地产和旅游。的确,香港的制造业是衰落无疑,但是,香港的金融、国际航运、商贸、高端知识服务以及生物医疗等非重工科研,却一直保持着亚洲**。

一座城市,不可能发展大而全的全产业链。一个城镇,有一两个支柱产业,即可成为全国百强镇。一个城市,拥有几个大产业,即可成为经济强市。

香港,这一弹丸之地,一座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不可能像中国内地一样,既发展金融,又发展制造业,搞全产业覆盖。

纵观全球,能够覆盖全产业链的**,也就只有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五个**。中国的制造业体系比较完善,但在高端制造领域依然缺口很大。就连韩国都没有建立全产业体系,三星占据了20%韩国GDP,几大财阀控制了经济核心,但不能说韩国这个**日薄西山。

香港的金融、国际航运、商贸、高端知识服务以及生物医疗等非重工科研,这五大产业都是亚洲**。在亚洲,几乎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具备五大**产业,能与之匹敌也就只有新加坡、东京。

香港优良的深水港、高效的国际航运服务和金融、人才及商贸自由港,这三大优势短时间内很难被替代。如果中国内地有一座城市达到这一高度,每个人都会为之振奋。


政府提供公屋和居屋

房价和房租,永远都是城市人群的痛点。香港,更是全球房价泡沫*严重的城市。

很多人认为,香港人居住在“鸟笼”里,香港富豪的千呎豪宅,还没深圳一个中产的房子大。香港人的居住环境太差,生活太不幸福了。

在高房价成既定事实前提下,香港又是如何解决基层市民住房问题的呢?


香港的房地产是高度市场化的,内地资本、国际资本都可以进入香港买楼、炒楼。所以,香港的房价是随行就市的。港府的政策是,有钱人自己买房,没钱人政府提供公屋和居屋。

近三成人住公屋

公屋在香港称为“屋邨”,是为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有房可住”的基础设施,将住房以低于市场价的租金出租给无法负担居屋或私人住宅的个人或家庭居住,是香港的“廉租房”。


租金是按市内楼面面积计算,根据收入指数制定的,目前的租金价格大约是50港币每平方米,是私人住宅租金150~450每平米的六分之一,香港公屋配置大概平均每人12.8平方米,一个四口之家租住50平米左右的公屋,月租是2500港币。


公屋的申请标准是:刚来港定居的人士只要年满18岁,及符合其它申请资格,便可以申请登记,不过在获配入公屋时,至少要有一半名列申请书上的家庭成员,居住满7年,并且仍在香港居住。


房委会的目标是平均轮候时间为3年,但是目前为止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呈现上升的趋势,截至2016年平均轮候4.1年。

所以从公屋的覆盖率来看,还是“供不应求”,但是达到条件的居民只要耐心等待4年时间也可以住上。

在香港,入住公屋不是一劳永逸的,为了保证公屋资源被妥善利用,香港还制定了《富户政策》,要求经济条件达到一定条件的家庭搬出公屋。

所以,在低廉的租金、广泛的覆盖范围和有效的退出机制的综合作用下,香港的公屋制度为近三成低收入者提供了栖身之处。


近两成人住居屋

“公屋”为低收入者提供了栖身之处,但是对普通居民来说,有 “片瓦遮头”只是*基本的条件,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居民更希望拥有自己的住房,对于有这个需求但是仍然买不起私人住宅的居民,香港又是怎么做的呢?


“居者有其屋”的“居屋计划”,也是房委会推出的,让低收入居民可以以低于市场的折让价获得属于自己的住房的一种保障机制。


居屋计划将房子出售给居民,建成一批就出售一批,房委会会提前在网上公布将要建成的居屋情况,包括地段、价格等,*近的一批将在2018/2019年建成,加上部分2014年由于买家撤销买卖协议而剩下的居屋一并出售,我们查到8个小区,总共可以提供2120套住房。

更好的消息是:6月29日,行政长官林正月娥宣布:居屋新的定价机制:居屋会以非业主住户的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数量度负担能力,以本期将推售的新居屋作为测试,单位售价的“评估市值”,将会由现在的7折发售,变成52折,平均每平方呎售价6449,售价由118万到468万,平均售价减少92万。


公屋、居屋组成了香港低收入阶层的居住保障制度,较低收入的家庭可以申请公屋租住,条件有所改善的居民可以申请购买居屋,空出新的公屋来租住给其他申请者,条件进一步改善的居民可以购买私人住宅。

村屋

对于香港本地居民来说,还有一类房屋就是村屋,当地人世世代代都在这里,村屋占地面积很大,只是离市区距离比较偏远,类似与国内城市周边的农村。


由于地处偏远,很多年轻人宁可打两份工住在中心城区的小房子,也不愿意来村屋居住。

在香港一般人居住在由政府提供的公屋、居屋或者属于当地人的村屋中。

所以,很多人容易被影视剧和新闻里面的“棺材房”所误导。住在唐楼里、“棺材房”里的市民,一些是信用破产,另一些在等候公屋和居屋。

这座城市,没有纵深,只能在这弹丸之地想办法解决居住问题。纵观全球经济发达体,经济水平达到这一高度、人地矛盾如此之大,还能配置如此完善的福利房的**及城市也是极少的。


近20年,香港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但也没好到哪里去。这座城市,依然具有强劲的经济竞争力,但整个城市的吸引力却逐步在下降。但是,香港的问题并非表面的“被房地产绑架”、李嘉诚的“城”。

香港的核心问题是,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香港的精英流失严重,以李嘉诚为代表的本土资本、人才及企业大量撤离,政府治理及社会治理能力倒退。随着精英流失和新移民的加入,香港的精英文化、法治精神、狮子山精神在衰落。

高房价给香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市民买不起房,而是掌握香港土地的港府社会治理能力倒退,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人地矛盾,开发大屿山岛受阻,公共福利下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所以,这座城市只要掌控五大产业,在亚洲依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市民的生活状况很难得到改善,甚至社会矛盾会在内部腐蚀这座城市的竞争力。

香港,是一座不能高看,也不可低估的国际都市。


深圳

过去思维 | 未来挑战

过去四十年,深圳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奇迹。放眼世界,深圳的崛起也是叹为观止的。这是一座没有明显弱点的城市。深圳的金融、科技及制造产业突出,经济实力强劲,财政收入充足,城市优美,气候宜人。这城市,富有活力,积极进取,敢于竞争,创业文化浓厚,追求创新、自由、平等。每年大批青年人奔赴这座城市,年新增人口接近50万。

但是,正因为如此,深圳才需要更多的反思。思考过去四十年成功的真正因素是什么,未来还能否如此快速发展。毕竟“树不会一直涨到天上去”,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是,以过去四十年大跨越的发展思维去丈量未来。



未来,深圳还能否像过去一样跨越式发展?

深圳过去的成就,得益于其“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各地人才进来,没有历史负担,没有文化牵绊,没有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这里因生意而打交道,人人追求公平交易、创新创造及契约精神。

与传统文化古城、首府城市完全不同,这座市场文化的城市,吸引了全国各地年轻人在此打拼。这是一座私营企业、小人物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城市,没有大国企、跨国巨头的眷顾。这就是这座城市内在的竞争力。

所以,深圳吸收了全国人才红利、人口红利,以*小的投入收获****。深圳不需要建大学,投入培养人才,北京、西安、武汉、上海等大批大学生都会投奔而来。那时深圳年轻人居多,政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需要花钱建太多医院、养老设施,甚至不需要建太多学校。

简而言之,来深圳的年轻人,只干活,只创造财富,但是极少给政府添麻烦,极少占用公共资源。一直以来,深圳财政富余,社保富余,大量资金可以支配。这座城市负担极低,但收入极高。这就好比人年轻时,生病少干活多,享受少创造多,家庭自然比较富有。但是人终有老去的**,深圳是否应该未雨绸缪?


目前,深圳的平均年龄为33岁,应该是全国*年轻的大城市。但是,这批年轻人不少都已经有孩子,或计划生孩子。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为“生孩子”发愁,深圳却拥有巨大的幼儿优势。但是,培养幼儿成才,深圳还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

与北上广相比,深圳的人口规模不是**,面积也小得多,教育资源和条件不是**的,但是在园儿童(52.4万)和中小学生(155.3万)人数却是*多的。深圳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紧张,教育水平无法与北上广相比。

这意味着当下以及未来,深圳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需要大幅度地增加。

目前深圳各类幼儿园1771所,公办园只有68所,占比仅为3.8%。*近深圳政府推出学前教育发展计划,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计划明年将新增900所以上公立幼儿园,教师工资全部翻倍。到2020年,全市幼儿园总量预计要达到1967所。其中,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80%以上,全市公办约984所。

教育硬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但是教育水平及软件则需要时间沉淀,以及持续的大量的财政投入。

除了教育,深圳的医疗资源也极为紧缺,全市医疗水平与北上广不在一个层次。随着幼儿人数的增加,不少年迈的父母也跟随子女来到深圳,如此幼儿和老人叠加,深圳的医疗资源更加紧缺。


过去年轻人来到深圳,体弱多病的人少,深圳的医院以及医疗水平长时间处于薄弱状态。如今,医疗需求大幅度增加,医院又无法像学校在短时间内投入建立。医院的投入及维护成本远远大于学校。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医科大学的积累深度关联。深圳没有强势的医科大学,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医疗水平提升到北上广的水平。

所以,教育与医疗,是钱的问题,但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持续投入以及时间积累。

深圳,这座城市,吃了四十年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如今依然享受着这种红利。但是,红利的另外一端,这座城市的软性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逐渐凸显。深圳未来需要为之前的红利买单,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教育,给深圳建设者以及儿女、老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如果这座城市无法提供与之匹配的公共服务,那么它的吸引力也会下降。深圳房屋均价是5万多,广州才3万多。同等价位,你可以在广州买更好更大的房子,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深圳的工资收入,与广州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你会选择广州还是深圳?


同等价位购买一套深圳的学位房,但是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如北京上海,考入一本大学的几率也远低于北京、上海。广东的一本录取率只有10%左右,而北京达30%。如此比较,你还会选择深圳吗?

目前,深圳在重症病方面的医疗技术远不如北上广,如果人老生病了,还得去广州看病,这必然会降低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当然,如今每年依然还会有大量的人加入“深漂”行列,但老深圳人目前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深圳的医院、教育资源紧张,教育水平跟不上,软基础与这座城市的实力完全不匹配。

深圳,这座城市也逐渐在走向成熟。如今,深圳关内房价超过6万,创业成本已大幅度提高,大企业不断入驻深圳,职业文化逐渐走强。老一代深圳人逐渐也在此扎根,他们可以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搭桥。这座城市慢慢也会走向本地化,外来人口以及充分竞争的趋势也会减弱。

如上海一样,深圳将来走向职业化、稳定化,说明这座城市在走向成熟。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前提是这座城市必须能够负担得起自己,也就是不再完全依赖于外来人口的人才红利——本地应该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校,并培养大规模的人才。但是,目前深圳的高等教育水平还比较低。高等教育的投入,需要金钱,也需要时间积累。


过去的深圳,就如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卸掉所有包袱,一路狂奔,以**的成本创造**的价值。如今的深圳,逐渐成家立业,拖家带口,甚至沾亲带故,吃饭的人多了,干活的人相对少了。

对于深圳来说,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是,深圳的家庭杠杆率是北上广**的。深圳不少家庭承担着高房贷,实际上在透支当下和未来的消费,以及上下两代人的教育和医疗储蓄。

所以,深圳,过去及当下赚得钱,要为将来做好打算。日子还长着,深圳就像一个孩子刚出生的家庭,将来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必须未雨绸缪,为将来打算。

这座城市,需尽快补上软基础设施的课,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投入,将深圳建设成为一个属于深圳人的城市,打造成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城市。

未来,香港和深圳的机会均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已没办法像过去一样大踏步往外走,如今要做的应该是想办法与内地城市融合,做好带领内地城市走向国际的带头大哥;而深圳只要弥补软性基础的短板,自然可乘大湾区势而起。


底部图片.jpg

责任编辑:陆万芳
  • 请选择意向区域
    • 龙岗
    •  ├坪地
    •  ├坂田
    •  ├双龙
    •  ├横岗
    •  ├布吉
    •  ├平湖
    •  ├大运新城
    •  ├丹竹头
    •  ├龙岗中心城
    •  ├宝荷
    •  ├龙东
    • 龙华
    •  ├民治
    •  ├观澜
    •  ├龙华中心
    •  ├上塘
    •  ├红山
    •  ├梅林关
    •  ├龙华新区
    • 宝安
    •  ├西乡
    •  ├桃源居
    •  ├新安
    •  ├宝安中心
    •  ├石岩
    •  ├曦城
    •  ├福永
    •  ├沙井
    •  ├翻身
    •  ├碧海
    •  ├尖岗山
    •  ├松岗
    • 南山
    •  ├蛇口
    •  ├科技园
    •  ├前海
    •  ├红树湾
    •  ├大学城
    •  ├西丽
    •  ├深圳湾
    •  ├华侨城
    •  ├南山中心
    •  ├南头
    •  ├后海
    •  ├白石洲
    • 福田
    •  ├香蜜湖
    •  ├皇岗
    •  ├梅林
    •  ├华强南
    •  ├华强北
    •  ├上步
    •  ├福田中心
    •  ├景田
    •  ├石厦
    •  ├竹子林
    •  ├银湖
    •  ├八卦岭
    •  ├福田保税区
    •  ├莲花
    •  ├百花
    •  ├上下沙
    •  ├车公庙
    •  ├园岭
    •  ├黄木岗
    •  ├新洲
    •  ├赤尾
    •  ├沙尾
    •  ├香梅北
    • 罗湖
    •  ├地王
    •  ├黄贝岭
    •  ├万象城
    •  ├莲塘
    •  ├银湖
    •  ├洪湖
    •  ├罗湖口岸
    •  ├布心
    •  ├翠竹
    •  ├东门
    •  ├笋岗
    •  ├春风路
    •  ├百仕达
    •  ├清水河
    •  ├ 螺岭
    •  ├新秀
    • 坪山
    • 盐田
    •  ├梅沙
    •  ├沙头角
    •  ├盐田港
    • 大鹏新区
    • 光明新区
    •  ├公明
    •  ├光明
    • 惠州
    • 东莞
Fast